冬奧之於溫哥華,不只是展現國家,更是推動實際建設的關鍵力量。
加拿大第一條的機場捷運線 Canada Line,因為冬奧的獲選才得以實現。自90年代開始,加拿大政府便著手建設機場捷運線,可是工程卻一直無法順利展開,所以一路延遲。而直到獲選為冬奧主辦市後,名目資金全都到位,在耗資20億美金下,短短四年內便完成這條主要捷運線,工程比預期還提早了3個半月,而未來運輸功能將可比擬10線道的公速公路,減少20萬輛的汽車流量。
另一個重點是奧運的選手村部分,溫哥華利用過去的工業用地,讓廠商在上面建蓋新大樓,在完工後的奧運期間,由奧委會承租部分作為選手村;而在比賽結束後,再將這些空房出售或出租給民眾,如此不但增加獲利,更大幅減少資源的浪費(許多奧運選手村與場地的後續處理一直是個問題)。
而著名的滑雪勝地Whistler也趁機升級,不僅將公路拓寬、提升原有滑雪環境,更興建了第一座無支架纜車連結面積超過八千平方公尺的兩座滑雪場,使得Whistler成為國際級的冬季運動中心。
另外,隨著溫室效應的提高,環保與綠化已成為人們討論的重點,而對於影響環境重大,卻又深受環境衝擊的冬奧(註1),溫哥華為此採取了很多新的措施,使得本次冬奧成為史上最環保的奧運。
現在,當遊客一步出溫哥華機場,首先見到的就是2萬顆LED燈泡所排成的冬奧五環綵燈,其採用的全都是省電燈泡,平勳每天耗費不到100台幣。
順著高速公路再往前一點,所看到的便是新蓋的列治文快速滑冰館,其屋頂使用了110萬平方英尺的「蟲蛀松樹廢材」,這些受過蟲害,原本必須報廢的松樹,現在經過專家的整治,成為天花板的天然建材。而在水資源,透過屋頂的排水收集器,將雨水排至滑冰館外部的迷你濕地,利用其作為天然的淨水與儲水空間。而在熱能方面,場內製冰所產生的熱能,將被循環回收,再度供應熱水及空調使用。而在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永續利用」上,這個滑冰館在完工後已經開放附近民眾使用,儼然成為附近的社區健身與休閒中心,而且也已承租予中國滑冰選手作為訓練使用。
另一個「綠點」就是位於市區的會議中心,其導入生態工學的概念,首先,其四面外前皆以玻璃打造,內部挑高五層摟,直接使用太陽光照明。接著,由於本建築是半漂浮於海平面上,所以也加入了將海水直接淨化成飲用水的措施。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其最突出的設計就是「綠屋頂」,在屋頂六平方英畝的場地上鋪上草皮,成為北美最大的非工業用地綠色屋頂,將原先屋頂攝氏70~82度的高溫降至26~32的均溫,不僅減少冷氣的熱能消耗,更可同時增加氧氣的排放量。
而在最受重視的開閉幕典禮部分,今年則有別於以往,選擇在高齡27歲的卑詩巨蛋中進行,不需考慮傳統的氣候、環境等因素,提供選手及觀眾一個舒適的空間;而且透過整修與提升原本的體育館,不僅省下了龐大的新建的費用與場地(如北京奧運時的鳥巢),在平常時,更可照原先的方式出租給演唱會或民眾使用,大幅提升原有的生活品質。
註1 : 因為比賽期間的暖化必須耗費許多能源,同時也將排放許多溫室氣體;可溫室效應卻也將衝擊環境,造成冰山融化等問題,大幅影響冬奧的進行。
- Oct 06 Tue 2009 13:32
[筆記] 文茜世界周報 2009.10.03 2010年 溫哥華冬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